====== Don Lorenzo Milani ====== 洛倫佐·卡洛·多梅尼科·米拉尼·比較雷蒂(Lorenzo Carlo Domenico Milani Comparetti,1923年5月27日-1967年6月26日)是一位意大利天主教神父。 他是一名貧困兒童的教育家,也是出於良心拒服兵役的倡導者。 傳 米拉尼1923年出生於佛羅倫薩一個富裕的中產階級家庭。[1] 他的父親阿爾巴諾·米拉尼和母親愛麗絲·韋斯都是堅定的世俗主義者。 艾麗絲·韋斯是猶太人,是愛德華多·韋斯的表弟,愛德華多·韋斯是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最早的弟子之一,也是意大利精神分析協會的創始人。 米拉尼的曾祖父是多梅尼科·帕雷蒂(Domenico Comparetti),一位十九世紀著名的語言學家。 作為一名教育家,米拉尼在自己的工作中強調學習如何有效地使用詞語。 [2] 1943 年6 月,在布雷拉學院學習一段時間後,米拉尼從不可知論轉向天主教,也許是在與後來成為他的精神導師的唐·拉斐爾·本西(Don Raffaele Bensi) 的一次偶然交談之後。 他還用經濟上富裕的自滿來換取對窮人和被鄙視者的聲援。 1947 年,他被任命為牧師,並被派去協助卡倫扎諾聖多納託的老教區牧師唐·丹尼爾·普吉 (Don Daniele Pugi)。 在那裡,他建立了他的第一所人民學校(scuola popolare),[3]它為來自信仰和非信仰家庭的孩子提供服務,這一事實令保守的天主教圈子感到震驚。 1954 年普吉去世後,米拉尼被送往穆杰羅地區一個偏遠的小村莊巴爾比亞納。[2] 在巴爾比亞納,米拉尼不顧神職人員和世俗人士的反對,繼續進行激進的教育活動。 ===== 巴比亞納學校 ===== 巴比亞納學校位於佛羅倫薩維奇奧市的巴比亞納村,體現了包容性和民主。 它的目的不是選擇,而是提供個性化教育,以確保所有學生達到最低學習水平,從而促進平等並消除因個人歷史、社會經濟地位和背景而產生的差異(高度符合憲法的方法)。 唐·米拉尼在巴比亞納的工作並不是一位孤立、天真的牧師匆忙創建一所鄉村學校。 他建立在眾多現代教育家和教育家的貢獻之上。 雖然學校在今天的背景下似乎包羅萬象,但必須在絕對教育空白的背景下理解它,特別是對於他最初的學生來說,否則他們就會陷入田野和森林的繁重勞動。 學校與這種環境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正如一名學生的名言所表明的那樣:“學校總是比垃圾好!” 巴比亞納學校不僅提供全日制教育,而且在日程安排和課程方面都非常身臨其境。 其包容性和參與性方法,重點關注個人護理,概括為著名的短語“我關心”,使其與眾不同。 課程不是由抽象和預先打包的程序預先確定的,而是從學生的工作和理解新問題的需要中產生的。 這包括閱讀報紙來確定潛在學習旅程的起點,從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採用地理、歷史和社會方法。 重點是事實的具體性,除了經驗之外,還承認用於解釋的“理論”。 理解的深度不是次要的或可選的選擇,而是理解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許多方面,這種方法與德巴托洛梅斯等教育家指導下的最佳全日制課程中實踐的研究相呼應。 由於教育合作運動(MCE)的推動,它也與意大利近年來對“環境研究”的重視產生了共鳴。 在Barbiana,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角色(不是桌子意義上的)。 唐·米拉尼並不是用單一的方法來接觸學生,而是考慮到每個人的獨特品質。 重點是獲得通過他人的眼睛看問題的責任。 鼓勵每個學生為所獲得的知識找到一個“更高”的目標,讓他們的聲音被集體聽到。 唐·米拉尼的“我關心”與法西斯主義的“Me ne frego”(“我不在乎”)形成鮮明對比。 它延伸到每一個學生、他們的社區以及整個世界。 =====著作===== 1958年春,他發表了首部作品《田園經歷》(Esperienze pattorali)。 同年晚些時候,教廷下令停止流通,認為它“不合時宜”,儘管沒有發現其中存在教義錯誤或違反教會紀律的情況。 米拉尼沒有公開質疑這一決定。 在他的“致軍事牧師的信”(“Lettera ai cappellani militari”)和隨後致法官的信中,他主張出於良心拒服兵役,並有權堅決表示“不”。 他關於這一問題的著作被認為對反軍事教育話語做出了重大貢獻。 1965 年,米拉尼因這些著作而面臨法律訴訟。 米拉尼與學生合作一年,精心創作了《給老師的信》(Lettera a una Professoressa),批評基於階級的教育制度的不平等,這種制度偏愛富裕階層的後代,而不是那些中等收入的人。 這首作品由巴比亞納學校的八名男孩創作,採用“小組寫作”技巧,受到馬里奧·洛迪倡導的合作寫作法的影響,並受到塞萊辛·弗雷內的啟發。 洛迪訪問了巴比亞納,促進了他的學生和巴比亞納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 本書已被翻譯成近四十種語言,介紹了後來在教育社會學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許多主題。 它是 68 運動的宣言,不僅對意大利教育體系,而且對整個意大利社會提出了批評。 =====死亡與遺產===== 1967年,《給老師的信》發行後不久,米拉尼因白血病在佛羅倫薩母親的住所去世。 2008 年,議會議員兼馬耳他工黨成員海倫娜·達利(Helena Dalli) 概述了米拉尼的一生和貢獻:“米拉尼的思想被認為具有挑釁性的進步性,導致他的主教將他重新安置到佛羅倫薩北部一個僻靜的山村,該村以在那裡,他為那些被傳統教育體系辜負或拋棄的孩子們建立了一所綜合學校。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教學方法吸引了數百名各個年齡段的學生。 。他引進了藝術家、農民、科學家、工匠和專業人士,為他們的領域提供實踐見解。此外,鼓勵學生閱讀並批判性地評估國內和國際新聞。目的是讓他們具備以下技能:以洞察力審視事件,使他們能夠坦然地面對生活,並以決心和意識應對挑戰。” RAI 製作的一部紀錄片深入探討了洛倫佐·米拉尼的教育舉措及其對意大利社會的影響。 這部電影採訪了巴比亞納學校的前學生和其他人。 (該電影有英文版)。 2017年6月20日,教皇方濟各拜訪了巴爾比亞納,在米拉尼的安息地表達了敬意和祈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