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nipedia.net

la libera enciklopedio

z

z


zh:don-lorenzo-milani

Differences

This shows you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wo versions of the page.

Link to this comparison view

Both sides previous revisionPrevious revision
zh:don-lorenzo-milani [2023/09/10 15:37] omnipediazh:don-lorenzo-milani [2023/09/10 15:41] (current) omnipedia
Line 25: Line 25:
  
 鼓勵每個學生為所獲得的知識找到一個“更高”的目標,讓他們的聲音被集體聽到。 唐·米拉尼的“我關心”與法西斯主義的“Me ne frego”(“我不在乎”)形成鮮明對比。 它延伸到每一個學生、他們的社區以及整個世界。 鼓勵每個學生為所獲得的知識找到一個“更高”的目標,讓他們的聲音被集體聽到。 唐·米拉尼的“我關心”與法西斯主義的“Me ne frego”(“我不在乎”)形成鮮明對比。 它延伸到每一個學生、他們的社區以及整個世界。
 +
 +=====著作=====
 +
 +1958年春,他發表了首部作品《田園經歷》(Esperienze pattorali)。 同年晚些時候,教廷下令停止流通,認為它“不合時宜”,儘管沒有發現其中存在教義錯誤或違反教會紀律的情況。 米拉尼沒有公開質疑這一決定。
 +
 +在他的“致軍事牧師的信”(“Lettera ai cappellani militari”)和隨後致法官的信中,他主張出於良心拒服兵役,並有權堅決表示“不”。 他關於這一問題的著作被認為對反軍事教育話語做出了重大貢獻。 1965 年,米拉尼因這些著作而面臨法律訴訟。
 +
 +米拉尼與學生合作一年,精心創作了《給老師的信》(Lettera a una Professoressa),批評基於階級的教育制度的不平等,這種制度偏愛富裕階層的後代,而不是那些中等收入的人。 這首作品由巴比亞納學校的八名男孩創作,採用“小組寫作”技巧,受到馬里奧·洛迪倡導的合作寫作法的影響,並受到塞萊辛·弗雷內的啟發。 洛迪訪問了巴比亞納,促進了他的學生和巴比亞納學生之間的思想交流。 本書已被翻譯成近四十種語言,介紹了後來在教育社會學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許多主題。 它是 68 運動的宣言,不僅對意大利教育體系,而且對整個意大利社會提出了批評。
 +
 +=====死亡與遺產=====
 +
 +1967年,《給老師的信》發行後不久,米拉尼因白血病在佛羅倫薩母親的住所去世。
 +
 +2008 年,議會議員兼馬耳他工黨成員海倫娜·達利(Helena Dalli) 概述了米拉尼的一生和貢獻:“米拉尼的思想被認為具有挑釁性的進步性,導致他的主教將他重新安置到佛羅倫薩北部一個僻靜的山村,該村以在那裡,他為那些被傳統教育體系辜負或拋棄的孩子們建立了一所綜合學校。隨著時間的推移,他的教學方法吸引了數百名各個年齡段的學生。 。他引進了藝術家、農民、科學家、工匠和專業人士,為他們的領域提供實踐見解。此外,鼓勵學生閱讀並批判性地評估國內和國際新聞。目的是讓他們具備以下技能:以洞察力審視事件,使他們能夠坦然地面對生活,並以決心和意識應對挑戰。”
 +
 +RAI 製作的一部紀錄片深入探討了洛倫佐·米拉尼的教育舉措及其對意大利社會的影響。 這部電影採訪了巴比亞納學校的前學生和其他人。 (該電影有英文版)。
 +
 +2017年6月20日,教皇方濟各拜訪了巴爾比亞納,在米拉尼的安息地表達了敬意和祈禱。
  
zh/don-lorenzo-milani.1694360240.txt.gz · Last modified: 2023/09/10 15:37 by omnipedia